植髮經驗
目前台灣植髮經驗超過十年的醫師不超過五位,植髮經驗也分好壞,資深不等於技術好,還需考量醫師的態度與專業性、植髮團隊的素質等因素,此外,最重要的還是良知,例如明明只植一千株就不能告訴患者種了兩千株,目前台灣最欠缺的就是這一環,不過一般民眾也無從選擇起,除了術前多蒐集相關資訊外,請自己信賴的醫師介紹,或許是方法之一。
近幾年,美、澳地區更有人推陳出新,連摘取毛囊都用顯微鏡,省去切下頭皮的程序,直接從患者頭上廣泛抽取,稱為「顯微毛囊分離術」,可突破過去限制,使可用髮源大幅增加,甚至可達一萬株,也不會留下疤痕,不過因為費工費時,一整天只能取六百到一千株,價格昂貴令人咋舌。
一般人總以為植得越多效果越好,其實並不盡然。植髮量與價格成正比,但效果可不一定,如何用最少的植髮量,達到最佳效果,有賴術前妥善評估與計畫,必須兼顧髮量、髮質、自然度與經濟等因素。他說:「一個人能從後腦勺取出的髮量有限,一開始就花光光,將來有需要就麻煩了。」
國人頭皮平均每平方公分僅七十個毛囊單位,根據國外研究,只要掉髮不超過五成就不影響外觀,因此每平方公分只要植入三十到四十株,外觀就趨於正常,若要求完美,可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手術,密度可達七十%到九十%,但效果不見得成正比,密度過高也可能影響存活率。
除了「量」以外,「質」也很重要,若頭髮越粗,所需植入的數量就相對越少,這點也需納入評估。
而髮線的建立,是手術最重要關鍵,如何建立自然的髮線,醫師必須根據年齡、臉型來設計。許多人希望髮線越低越好,不但得多花錢,又不自然,因此每次植髮前,為了堅持專業判斷,總得與病人進行「髮線保衛戰」,許多失敗案例,都是因為患者堅持己見導致。